為什麼傷心的人要聽慢歌。 圖/商周提供 分享 facebook 悲傷的時候聽悲傷的音樂,到底會越聽越傷心,還是會得到安慰?兼具心理學與行為神經科學博士、又熱愛比較音樂學的加拿大教授列維廷結合各領域專業,寫成《為什麼傷心的人要聽慢歌》(商周出版),證實聽悲情歌確實可帶來慰藉,「它們能讓我們感到被理解,覺得在世沒那麼孤單」。列維廷指出,許多人可能會以為傷心人該聽歡快的音樂,才能提振精神,但科學研究顯示並非如此。他指出,人在難過時會分泌一種具鎮靜效果的荷爾蒙「泌乳素」,功能是讓人們儲存能量,並在創傷後重新為未來規畫優先順序。這由女性在哺乳期間也會分泌泌乳素,可見一斑。「悲傷的音樂可幫助我們騙過頭腦,讓它釋放泌乳素來回應我們透過音樂想像出來的、悲傷的安全感。」列維廷說,悲情歌就是這樣堆積出泌乳素,進而幫助人重新振作。他強調,除了神經化學,心理學與行為科學諸多證據,也可證實聽悲情歌有助平靜舒心。不過讀者若以為本書只談悲情歌好處,那就小看了本書。列維廷其實在該書一一剖析友誼、喜悅、安慰、宗教、知識與愛等六類音樂與歌曲生成與意義,讓人從生理、科學、歷史、音樂更了解音樂奧秘,音樂種類則包括搖滾、爵士、藍調、古典音樂乃至古早音樂,讓各式樂迷都能大感共鳴與啟發。像他談歌詞中的重音與節奏,剖析英國著名歌手史汀名曲〈俄國人〉(Russians)歌詞中的重音與節奏,指出史汀巧妙地讓該曲音高重音與語言的重音交錯出現,有時又讓旋律線在非語言重音的音節開始爬升,製造出一種特殊美感與生命力。書中也記錄史汀大談「咿喔喔」、「啊啊啊」等母音開唱,指出如此能和觀眾產生聯繫,作為音樂如何和人產生連結的例證。在純音樂外,列維廷甚至也延伸到舞蹈、儀式與人類情緒關係的討論,引證音樂從披頭四、齊柏林飛船到貝多芬、部落音樂,讓此書讀來驚喜連連?
A8884FBB2AD3F25E
arrow
arrow

    roweli1w7ov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